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此种贫血遍及全球,为小儿贫血中最常见的类型,以6个月-2岁发病率最高,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小儿疾病之一。
为什么会发生缺铁性贫血? (1)先天储铁不足:早产儿、双胎、多胎及孕母严重缺铁者。 (2)铁摄入不足:人乳、牛乳、谷物含铁少,若不及时添加含铁较多的食物,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3)生长速度快:婴幼儿身高体重快速发展,血容量增加,若不及时添加含铁食物,极易缺铁。 (4)铁吸收障碍:食物搭配不合理、营养性疾病、慢性腹泻。 (5)铁丢失过多:肠息肉、膈疝、胃肠炎或消化道畸形等可造成长期慢性失血。 缺铁性贫血有哪些表现? l 一般表现:皮肤黏膜逐渐苍白,以唇、口腔黏膜和甲床最明显,易疲乏,不爱活动,体重不增或增长缓慢,年长儿可诉头晕、耳鸣、眼前发黑等。 l 髓外造血表现:肝、脾轻度肿大,年龄越小,病程越长,贫血越重,肝脾肿大越明显,淋巴结肿大较轻。 l 消化系统表现:食欲减退,可有呕吐、腹泻,可出现口腔炎、舌炎、舌乳头萎缩。 l 神经系统表现:有烦躁不安、易激惹或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成绩下降。 l 心血管系统表现:心率加快、心脏扩大,重者可发生心力衰竭。 l 其他:皮肤干燥、毛发枯黄易脱落、反甲,易发生感染。
如何帮助宝宝纠正贫血?
1、合理喂养指导
(1)多进食富含铁的食物,如动物的心、肝、肾、血以及牛肉、鸡蛋黄、菠菜、豆制品、黑木耳、红枣等,并纠正偏食习惯。
(2)提倡母乳喂养,因母乳中含铁量比牛奶高,且易吸收。
(3)及时添加辅助食品,如4个月的婴儿,可给蛋黄1/4个,以后逐渐增加到1个,5~6个月加菜泥,7个月后可加肉末、肝泥,设法提高婴儿食欲,同时防止消化不良。
2、用药指导
(1)尽量在餐后服用,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以减轻胃肠道反应。
(2)避免与茶、牛奶、咖啡或含钙、镁、磷酸盐、鞣酸等药物、食物同时服用以防影响铁的吸收。可服用维生素C、乳酸、稀盐酸等酸性药物或食物,以促进铁的吸收。
(3)服用液体铁剂时,应使用吸管,避免牙齿染黑。
(4)服用铁剂期间可出现黑便,是铁与肠内硫化氢作用生成黑色硫化铁所致,家长不必担心。
(5)按剂量、按疗程服药,定期复查相关指标,以保证疗效。
(6)如为控释片饭后整片吞服,避免掰开、破坏药物包膜,影响药物均衡释放。
3、活动与休息指导:
应避免剧烈运动,生活规律,做适合自身的运动,保证足够睡眠。
4、预防指导
(1)提倡母乳喂养,同时哺乳期母亲也应该有足够的铁摄入。
(2)早产儿、双胞胎出生后2个月就要补充铁,正常新生儿铁的补充,也不应迟于出生后4个月。
(3)如有感染,及时治疗,以免影响食欲而减少铁的吸收。
(4)定期体检,如有异常及时就诊。
文字:血液科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审核:公共卫生处